判斷什么是橡膠?
橡膠(Rubber):具有可逆形變的高彈性聚合物材料。在室溫下富有彈性,在很小的外力作用下能產生較大形變,除去外力后能恢復原狀。橡膠屬于完全無定型聚合物,它的玻璃化轉變溫度(T g)低,分子量往往很大,大于幾十萬。
天然橡膠是從三葉橡膠樹分泌的乳汁,經凝固、加工而制得,一般在5-7年的橡膠樹皮上傾斜切口后采得。主要來源是巴西橡膠樹,它的產量占天然橡膠總產量的99%。其主要成分為聚異戊二烯,含量在90%以上,此外還含有少量的蛋白質、脂及酸、糖份及灰分。 分子式:(C5H8)n 結構式:(CH2=C —CH=CH2)n 分子量:天然橡膠的分子量,分布在10~180萬之間,平均分子量70萬左右。 物理性質:天然橡膠沒有一定熔點,在130~140℃時軟化。150~160℃時顯著粘軟,到200℃左右開始降解,220℃附近變為熔融狀態,達270℃則急劇分解。天然橡膠在常溫下具有較高的彈性,稍帶塑性。溫度降低則逐漸變硬,低于10℃時逐漸結晶硬化,變成不透明狀態。繼續冷卻到-70℃時,則變成脆性物質,但是,受冷凍的天然橡膠加熱到常溫可恢復原狀。天然橡膠彈性很好,在0~100℃的范圍內,回彈率可達70~80%;當溫度達到130℃時,忍保持正常的使用性能;當低于-70℃時,天然橡膠才失去彈性變成硬脆性物質。 天然橡膠有較好的耐堿性,但不耐濃強酸。由于天然橡膠的非極性相交,只能耐一些極性溶劑,而在非極性溶劑中則溶漲,因此,其耐油性和耐溶劑性較差。 (1)純粹的橡膠呈無色透明狀態,但制成的白色膠片是白色或淡黃色,煙膠片呈紅褐色,其帶色原因是受氧化醇素的作用和熏煙中一些成分的影響。貿易中的商品橡膠因含有各類夾雜物質,一般比重是在0.91~0.93之間。 (2)橡膠不溶于水,酒精和丙酮,但溶于汽油、苯、乙醚、二硫化碳和松節油等溶劑中,可成為膠體溶液,待溶劑揮發后,橡膠又恢復成為具有彈性的固體。 (3)橡膠不透氣,其導電和傳熱的性能也很低,所以是制造絕緣和隔熱器材的良好材料。 (4)橡膠在常溫下柔軟而富有彈力,能減弱震動,牢固度很強,耐磨擦,揉曲性很大,經過千百次的彎曲、伸直或捻扭都不易毀壞,在一定限度內拉長后又能縮回。但是橡膠雖然具有一定的彈性,強韌力等寶貴性能,但并不能直接滿足許多實用上的要求,一定要在加入其它配合劑并經硫化作用改進其物理機械性能后才能加以利用。天然橡膠加工后的綜合性能優異,目前還沒有一種合成橡膠各項指標能超過天然橡膠,所以天然橡膠在橡膠貿易中仍會占有很大比重。 化學性質:天然橡膠是一種以聚異戊二烯為主要成分的天然高分子化合物,分子式是(C5 H8)N,其橡膠烴(聚異戊二烯)含量在90%以上,還含有少量的蛋白質。脂肪酸,糖分及灰分等。 因為有不飽和雙鍵,天然橡膠是一種化學反應能力較強的物質,光,熱,臭氧,輻射,屈撓變形和銅,,錳等金屬都能促進橡膠老化,不耐老化是天然橡膠的致命弱點,但是,添加了防老劑的天然橡膠,有時在陽光下暴曬兩個月依然看不出多大變化,在倉庫儲存三年后仍可以照常使用。 (1)橡膠對于一般化學藥品具有一定的抵抗力,但不能耐強酸,油類和某些溶劑侵蝕。 (2)硫化作用:橡膠與硫黃在一定條件下相互作用進行硫化。硫化是將含游離元素硫的混煉膠或含有在高溫下能分解出硫的化學物質的混煉膠在130~140℃的溫度下加熱,使橡膠分子與硫發生作用。 (3)氧化作用:當橡膠曝露在空氣中,特別是在日光、高溫、潮濕等條件的影響下,會發生表面龜裂、彈性消失、物理機械性能降低的變質現象。這種變質現象即稱為老化。 (4)橡膠在保管過程中,由于微生物的繁殖能引起腐敗現象,最后即會發霉,腐敗過程的同時,也會引起橡膠分子的分解而老化。 耐介質特性:天然橡膠有較好的耐堿性能,但不耐濃強酸。由于天然橡膠是非極性橡膠,只能耐一些極性溶劑,而在非極性溶劑中則容脹,因此,其耐油性和耐溶劑性很差,一般說來,烴,鹵帶烴,二流化碳,醚,高級酮和高級脂肪酸對天然橡膠均有溶解作用,但其溶解度則受塑煉程度的影響,而低級酮,低級酯及醇類對天然橡膠則是非溶劑。
|